close

 

135835656_3572435779541675_2497654586480944314_o

 

 

關於蜜蜂與遠雷裡的曲目𓆤

 

世界在鳴響🐝杉山巧

之前寫過了一篇關於蜜蜂與遠雷的封面畫家~

今天來歸納整理一下在這本小說裡介紹了哪些曲子~

 

第一次預賽~第三次預賽

參考至蜜蜂と遠雷 音楽集

 

 

《第1次預賽》

 

1.蕭邦F大調第二號敘事曲,作品Op.38  樂譜

(Chopin:Ballade No.2 In F Major Op.38) --小說中角色彈奏者-高島明石

 

2.李斯特:梅菲斯特圓舞曲第一號鄉村酒館之舞樂譜

Liszt Mephisto Waltz No.1 S/514)--小說中角色彈奏者-馬薩爾

李斯特在樂譜上完整記敘了該曲所描繪的場景

一場熱鬧的婚禮在鄉村酒館舉行,與梅菲斯特一同步入酒館的浮士德,被在場的一位少女所吸引。梅菲斯特一邊慫恿著浮士德去追逐愛慾,一邊奪過把小提琴開始肆意演奏,曲調狂放熱烈,跳舞的人們被這粗獷奔放之樂所蠱惑,宴會上一派癲亂喧譁。浮士德拉著姑娘來到酒館外的森林,在夜鶯的歌聲中與之墜入愛河。歌手名

 

 

 

3.巴哈:十二平均律第一首 C大調樂譜

(J S Bach Prelude No 1 in C Major, BWV 846--小說中角色彈奏者-風間塵

 

 

 

 

4.巴拉基雷夫《伊拉斯美》樂譜

(Balakirev - Islamey)--小說中角色彈奏者-風間塵

 

巴拉基雷夫(Mily Balakirev, 1837-1910)以「俄國五人組」的創導人而知名。他於1866-69年之間完成了『回教風幻想曲』(副題為『東方幻想曲』)。

該曲深受高加索地區6/8拍子列茲金卡(Lezginka)舞曲及民俗樂器影響,同時,東方風味十足的旋律將民俗音樂的重音及半音階運用的十分巧妙

在《伊斯拉美,作品18》曲式為是三段體加上尾奏,曲中巴拉基雷夫使用減七和弦來轉接至新的樂段調性,偶爾也出現變格伊奧利安(Aeolian)調式及大量的頑固音型。

因深受蕭邦及李斯特作曲風格的影響織度以豐厚的四度、五度及八度和弦展現演奏者的華麗炫技

 

 

 

5.貝多芬:降E大調第26號鋼琴奏鳴曲 告別樂譜

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.26 "Les Adieux" --小說中角色彈奏者-榮傳亞夜

貝多芬在本曲寫上〈告別〉,還記有「在我尊敬的魯道夫大公殿下臨行前,180954日,於維也納」等字樣。

第一樂章為慢板導奏,開頭的三個音附有「告別」一詞,此一動機在第一樂章中到處出現。

許麗雯編著,《你不可不知道的貝多芬》,第192-195頁,高談文化:

本曲於1811年由出版商發行,標題以法文註為:「性格奏鳴曲,告別、遠行和返家」。

貝多芬在本曲中每個樂章都下了標題這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中,是少有的情形,大概只有第6號交響曲《田園》才有。

這也是貝多芬第一次將樂曲標題當成動機寫進樂曲中,此曲的德文標題「Le-be-wohl」就嵌在樂曲一開始的三音動機上(G-F-E)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《第2次預賽》

 

第二次預賽指定曲:

〈春與修羅〉春と修羅)

為比賽量身定做的現代曲目,由藤倉大為翻拍電影創作,活靈活現的還原小說中文字描述的音樂。

在曲中會有一段即興片段,考驗演奏者的即興能力(有看過小說的都記得吧?~

 

 

 

 

sheena老師覺得日本當代的現代音樂,在線條及和聲上的處理都有一股屬於日本的味道,

非常的細膩及結構上疏密的分配恰到好處,音樂的呈現第一個閃過的詞只有「精緻」來形容。

 

截圖 2021-01-21 上午11.00.00

樂譜購買:點這裡

 

 

 

 

榮傳亞夜的版本

 

 

 

風間塵版本

 

 

 

高島明石版本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1.蕭邦: 黑鍵練習曲 OP10-5樂譜

(Chopin - Etude Op.10 No.5)--小說中角色彈奏者-高島明石

 

 

 

 

 

2.拉赫曼尼諾夫: 音畫練習曲OP39-6快板樂譜

(Rachmaninoff  Etude Tableau in A Minor Op. 39 No. 6)--小說中角色彈奏者-馬薩爾

Op.39 No.6這首曲子,被拉赫瑪尼諾夫命名為《小紅帽與狼》,即小紅帽與狼的故事

創作於1911年9月8日,為a小調,全曲為三段式結構,

曲子的開場就是狼的主題:以三組三連音組成的的低音音階,由弱到漸強,來突出狼的咆哮聲。

緊接著,開始了可愛的小紅帽的主題:輕快的步伐,蹦蹦跳跳的旋律,和之前狼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。

其後,不斷的切換主題,小紅帽發現了大灰狼就開始了一場激烈的追逐。

中段部分突慢,然後不斷的漸快,體現出小紅帽被狼追趕著,越跑越快。

爾後又慢慢趨於緩和,速度雖然不減,但是力度有強變為弱,且由開始的跳奏方式轉為連奏並有流暢性,表達了小紅帽最終戰勝了大灰狼,心中的舒坦。

結尾處,又以狼的主題結束。雖然是同樣的咆哮,但大灰狼多了一份鬱悶和狼狽。  曲子前五個小節猶如是一個引子,用兩個三組連續的又弱至強的三連音來描繪一隻飢餓的狼的咆哮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3.李斯特: 兩首傳奇曲之一 向鳥兒佈道的聖方濟 樂譜

(Liszt Deux LégendesSt -François d’Assise, La prédication aux oiseaux)--小說中角色彈奏者-風間塵

這是根據聖方濟在阿西吉(Assise)的故事譜寫的曲子。

故事描寫聖方濟一行人旅行到阿西吉,在道路兩旁的樹上站滿了鳥兒。於是,聖方濟停下腳步向牠們講道,一直到講道結束,這些鳥兒一隻也沒有飛走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4.拉威爾: 小奏鳴曲樂譜

(Ravel Sonatine)--小說中角色彈奏者-榮傳亞夜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《第3次預賽》

 

1.巴爾托克: 鋼琴奏鳴曲Sz80樂譜

(Bartok - Piano Sonata, Sz. 80)--小說中角色彈奏者-馬薩爾

 

 

 

 

2.薩提: 我渴望你樂譜

(Satie - Je te veux)--小說中角色彈奏者-風間塵

 

 

 

 

 

3.孟德爾頌: 無言歌集 春之歌 A大調 OP62-6樂譜

(Mendelssohn Song without words, Op 62 No 6 Spring Song )風間塵

 

 

 

 

4.德布西: 快樂島樂譜

(Claude Debussy L'isle Joyeuse)小說中角色彈奏者-榮傳亞夜

「快樂島」創作於1904年,是德布西以法國畫家瓦都(Jean Antoine Watteau, 1684-1721)的名畫「向希提爾島出發」( L’Embarquement de Cythère)為靈感創作,並於同年由法國出版社Durand出版。位於希臘南方的希提爾島,是古希臘時代愛神維納斯之島,直至今日,許多情侶皆因該島的美麗神話而慕名造訪。然而實際上這首曲子是德布西在英屬的澤西島(island of Jersey)與他的情人艾瑪(Emma Bardac)度假時完成的作品,因此標題「快樂島」的法文原文”L’isle Joyeuse”當中的”isle”(島嶼),用的是英文的”isle”而不是法文的”île”。

曲子主要由「全音音階」(La gamme par tons)、教會調式、「利第安調式」(La mode de fa以及「自然音階」(L'échelle diatonique)這三種音階為樂曲素材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預賽的部分就到這裡結束了呀~

下次再繼續分享決賽囉!

 

到目前仔細看過和聽過每位參賽者的選曲後,不得不說作者耗時了多年的創作沒有白費,

從每一個參賽者的個性、想法和技術層面都挑選了很適當的曲子作為比賽用曲。

 

將每個角色的特性發揮的淋漓盡致,也達到了各角色的鮮明性,

只能說能獲得大眾喜愛和認可的作品,真的非同小可呢!

 

 

 

而以上幾首,很多都是比賽常用的曲子,也非常適合拿來作為出征比賽的參考

那我們決賽見囉(誤)~

關於蜜蜂與遠雷裡的曲目𓆤--決賽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eena 的頭像
    Sheena

    sheena老師音樂教學

    She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